深中通道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全长约24公里,是世界首例特长双向8车道海底沉管隧道。图为建设中的深中通道人工岛。
国际隧道和地下空间协会79个成员国2000多名专家学者以及产业链上近200家企业出席2024年世界隧道大会。
4月22日,由国际隧道和地下空间协会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主办的2024年世界隧道大会开幕式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在大会上,与会代表共同探讨隧道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挑战与路径,在可持续发展、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智能建造等领域展开合作交流。这也是时隔34年,中国城市再次成为世界隧道大会举办地。
大会邀请了国际隧道和地下空间协会79个成员国2000多名专家学者、企业和政府代表,汇聚了全球隧道工程产业链上的近200家知名企业,设置了20000平方米专业展览和8条技术参观路线,并开展40场专题技术会议和近200场学术报告,规模为历届之最。大会为期7天,围绕ITA-CET培训会议、ITA会员国大会、主题演讲、技术会议、展览、技术参观等板块展开活动。
在此次大会中,大会主要支持单位中国中铁隧道局参建的深中通道、深江铁路珠江口隧道、深圳黄木岗综合交通枢纽、隧道博物馆作为技术参观点参展,供参会人员集中观摩。在8条技术参观路线中,作为水下隧道亮点工程的深中通道尤其展示了中国工程技术硬实力。深中通道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跨海长度达到22.4公里,是世界首例特长双向8车道海底沉管隧道。据设计、咨询单位中铁六院集团广东分公司有关技术负责人介绍,深中通道应用了一系列方案和智能技术,创新应对了其沉管隧道工程面临的“大跨度新型钢壳混凝土结构设计及施工、复杂地质条件下管节基础处理、长距离管节浮运沉放、东岛地下互通立交及沿江高速桥墩保护”等一系列世界级难题挑战。
智能盾构建造技术是本届大会的热词之一。其中,作为国内最大埋深、世界最大水压隧道的工程,深江铁路珠江口隧道应用的盾构隧道智能建造体系备受世界各国瞩目。该体系由中国中铁隧道局创新研发应用,包括智能掘进、智能拼装、智能协同、智能诊断、智能检测、智能构件生产、智能物管、智能通风8大技术,为盾构隧道施工注入了“新质生产力”。
作为此次大会的举办地,深圳的隧道建设水平和成就也受到了与会各国代表的关注和肯定。作为一座超高密度、超大流量的超大城市,深圳同时也是一座山地丘陵众多、地质条件复杂的滨海城市。多年来,深圳一直十分重视隧道和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不断加强隧道工程技术创新应用和产业发展。
深圳陆域面积不到2000平方公里,实际管理服务人口超过2100万,累计建成隧道总里程1333公里,地铁线网密度居中国城市首位,在海底隧道、地下车站、盾构施工等领域取得一批全球领先技术成果。其中,深中通道是世界首个双向8车道钢壳沉管隧道,妈湾跨海通道是中国国内最大直径跨海盾构隧道,滨海大道下沉改造工程荣获国际隧协2023年度大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深圳正在加快建设轨道交通五期、都市圈城际铁路等一批重大工程,预计新增隧道总里程超500公里,期间通过加强与全球各地隧道工程领域机构、人才通力合作、协力攻关,也正在孕育出一批工程科技重大创新成果。
深圳亮点隧道工程
深中通道
“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世界级工程
深中通道是国家高速公路网G2518跨珠江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起于深圳机场互通,与广深沿江高速二期相接,向西跨越珠江口,在中山马鞍岛登陆,与在建中开高速对接,并通过连接线实现在深圳、中山及广州三地登陆,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全长约24公里,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
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全长6845米,是世界上最长、最宽的海底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隧道双洞双向8车道,车辆行驶在18米宽的单向4车道中,非常开阔宽敞。隧道口上方独特的减光结构设计,让人们在进入隧道时,也不会感觉到光线由明转暗的强烈变化,实现视觉上的舒适转换。
其中,海底隧道沉管段长5025米,由32个重达8吨的管节和一个最终接头连接而成。为确保把双向8车道的隧道放进几十米深的海底,且一次性精准对接、安装到位,建设单位创造性地引入北斗系统的力量,由船上的北斗卫星天线和附近的参考基准站配合,对沉管进行差分定位,精度可达毫米级,并且创造了连续7节管节毫米级对接的“深中精度”,远远超过了设计要求的误差5厘米。
深中通道深圳端的门户项目东人工岛,位于深圳宝安机场南侧。东人工岛全岛陆域面积34.38万平方米,相当于48个标准足球场。作为国内首个高速公路“水下互通立交”,东人工岛采用“一体两翼”的布局,与海底沉管隧道相连接,并实现项目与广深沿江高速等路网的高效顺畅衔接,充分发挥项目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交通枢纽的重要作用。
滨海大道(总部基地段)改造工程
国际隧道协会年度工程大奖
滨海大道(总部基地段)改造工程西起沙河东路立交,东至广深高速公路,全长5950米,其中,总部基地段全线下沉,下沉隧道段长度为1560米,地面改造段长度为4390米,是粤港澳大湾区重点交通工程。
工程采用“下沉隧道+地下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穗莞深城际站+超级总部地下空间”一体化设计,从系统的角度整体考虑,以五线六站超总枢纽布局规划为主导,与城市设计、交通设计、景观环境等多专业深度融合,深度统筹轨道、公交、隧道、地下空间开发等多系统的关系,引领超总地下空间竖向系统的生成,树立片区发展深圳新模式。该工程于2023年荣获第九届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ITA)年度工程大奖。
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快智慧建设。自主研发安全风险管控平台时时监控隧道主基坑及周边建筑物,确保结构安全稳定。利用智慧建设平台,通过三维孪生模型场景实时监控工程进度,保障项目工期。此外,还引入张弦梁结构代替钢筋混凝土临时支护、挤扩支盘桩代替传统浮桩、双曲面搭接式挡土墙等新技术,设立了泥浆处理中心、砂石分离中心及固废再生中心组成的资源再生中心,实现污水、泥浆零排放,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效率。
下沉隧道通车后,将形成“地面+地下”立体化交通,有效缓解滨海大道交通瓶颈,消除滨海大道对深圳湾景观带的分隔,促进城市建筑与滨海景观融合,提供更高品质公共空间,打造湾区活力新引擎。
深圳妈湾跨海通道
国内在建最大直径海底盾构隧道
深圳妈湾跨海通道是深圳首条跨海通道,也是目前国内在建最大直径海底盾构隧道。工程起于前海妈湾港区的妈湾大道与月亮湾大道交叉处,终于宝安大铲湾片区沿江高速大铲湾收费站及金湾大道-西乡大道交叉口,线路全长8.05公里,分为地面道路和地下道路两部分,地下道路规划等级为城市快速路,双向6车道,设计时速80公里;地面道路规划为城市主干路,双向6车道,设计时速40公里。
深圳妈湾跨海通道工程分为右线和左线,施工过程中,攻克了填海区域松软地层掘进、穿越海底高水压长距离软硬不均地层及全断面硬岩地层等世界级海底隧道施工难题。在右线建设中,中铁南方、中铁隧道局建设者为“妈湾号”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量身定制”,进行了多项针对性的设计,创新使用常压换刀技术、刀具实时监测系统、大流量泥水环流系统以及伸缩摆动式主驱动系统等多项前沿技术,实现了单日最高掘进10米的海底大盾构日掘进全国纪录。
施工中,建设者还大力推进智能化建造技术应用,依托中铁隧道局“智慧盾构大数据平台”,利用大数据系统综合分析全工序施工数据,实现对掘进参数实时智能监控、自动预警,确保了超大直径盾构水下高效、连续、安全掘进,用科技创新提升海底隧道智能建造品质,为我国海底隧道智能化建造作出重要探索。
(编辑:gdjt001)